当前位置:主页 > 人才东莞 > 人才政策 >

《东莞市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日期:2025-05-07 / 人气:

《东莞市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出台时间:2024年5月
出台部门:东莞市教育局
政策简介:
       一、政策背景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面向紧缺技术岗位,遴选发布生产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202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组织开展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已成功申报省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并经省推送参加全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遴选。
       为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工作部署,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相关职业院校深入开展调研,制定了东莞市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二、实施基础
       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目前,全市上下正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坚持制造业当家,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初步形成了由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1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百亿企业、3家千亿企业等组成的“金字塔”型先进制造产业体系。随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动能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普遍应用,企业对于能够在生产一线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即现场工程师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能力,还需要能够很好地应用新的工具和新技术手段,尤其是在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和攻关的环节中,现场工程师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市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对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大批应用型、复合型现场工程师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我市致力培养莞邑现场工程师提供了充分的土壤,是响应时代之需,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要求。
       东莞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发展成效显著。一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主动在资源布局、达标工程、产教融合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全面夯实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基础。在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方面,我市高职院校达标率为100%,中职学校达标率为80%,是全省首个完成国家和省2023年目标任务的地市。在产教融合方面,我们较早成立了16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共建了35个高质量产业学院,组建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华为公司、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建设了松山湖(科学城)市域产教联合体。在育人模式方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理工学校和纺织服装学校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被教育部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成功通过验收。在育人成效方面,通过共建基地、车间进校、企业专班、教学工厂、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东莞培养了一大批能解决现场问题的高技能人才,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50多万名毕业生,为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东莞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初具雏形。近年来,各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以服务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实施联合办学,构建“中高一体、工学结合、多元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组建企业专班,探索定制式培养,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共同开展考核评价,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五年培养,学生毕业可获得中职毕业证和高职毕业证书,毕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就业,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松山湖高新产业特色,与华为公司连续8年合作共建维修技师学徒班,为华为定向培养高级技工学徒;东莞理工学校于2021年就与华为公司合作共建华为鲲鹏产业学院,双方将就鲲鹏实训基地、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5G移动通信等专业方向进行深度合作培养学生。通过多年的试点探索,我市职业院校已培养了一批符合现场工程师内涵的优秀技能人才。
       三、培养目标
       东莞市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总结形成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东莞经验,成功打造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东莞范本。具体来说就是:到2027年,成功建设1个市级现场工程师培育中心和10个校级现场工程师培育中心,实现公办中职校级现场工程师培育中心全覆盖;建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培育获得行业认证标准现场工程师教师200人次;开发30门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现场工程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培养一大批现场工程师,成功打造现场工程师培养东莞范本。
       四、实施途径
       在总结我市各职业院校前期探索经验基础上,即将印发的专项培养计划实施途径可以归纳为建立1项机制、围绕1种模式,探索1个体系,打造1支队伍,形成1个评价导向。
       机制即“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培育中心,实行实体化运作,采取“工学交替、育训结合”的方式,共同组建专班,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落实岗位实习,共同攻关现场难题,共同制定能力评价标准,共同组织考核评价,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
       模式即“以岗定教”培养模式。学生就读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为驱动构建,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教学资源针对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开发,教学实践实训对接岗位能力组织实施,并充分利用大模型的智能优势,将人工智能贯穿于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全过程。
       体系即“纵向贯通”培养体系。持续畅通中高、中本、专本贯通培养通道,优先在中职“三二分段”专业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推动中职与高职课程、师资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依托高水平中职学校和在莞本科院校,率先在全省探索“3+4”中本贯通培养,并试点开展“3+2+2”中高本衔接培养和“3+2”“4+0”现场工程师高本贯通培养,一体化设计中高、中本、专本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不同学段真正有效衔接,实现高水平现场工程师的链条化培育。
       队伍即“校企双轨”师资队伍。以获得行业、企业专业权威认证为引领,校企共同制定师资队伍的培育标准、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安排、考核标准等,师资培养对象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导向即“岗位认证”能力评价。校企共同建立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以行业认证机制为导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评估系统,对经过培训的现场工程师师资和学生进行技能评估和认证,做到教师完成培训即成为行业认证培训师,学生毕业即成为行业认证现场工程师,提高其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
       同时,为保证专项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扎实推进,将成立现场工程师转型培养计划项目领导小组、东莞市现场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探索制定面向校企参与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激励政策,支持企业设立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奖学金,以企业现场工程师专班名义实施校企联合招生,并配套建立健全督导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为全面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成功打造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东莞范本这一目标提供支持、保驾护航。


编辑:管理员


Copyright © 2010-2016 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13773号

安全网站 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