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人才东莞 > 人才东莞 >

东莞人才发展要建立东莞—硅谷孵化器

日期:2016-11-25 / 人气:

       11月25日,作为人才活动周的重头戏,第三届东莞人才发展论坛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为主题,围绕如何创新人才工作思路、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邀请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香港等地的人才研究与实践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华山论剑”。
       有专家建言东莞,建立东莞-硅谷孵化器,通过跨境风险投资的方式精准引育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也有专家认为,探索海外人才咨询、创业、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专业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创立可推广、可复制的海外人才离岸创业范式。
       论坛上,湖北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特聘专家桂昭明认为,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实现“四个对接”。即人才与经济的对接、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而“四个对接”的关键是人才与价值的对接。我国工程师数量虽多,但据2014-2015年度GCR(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性”指标中,仅排名第43位,评估分值4.4分(最高分7分)。而美国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刻胜任工作,印度有25%的毕业生可能做到这一点,中国的比例只有10%。
       桂昭明建言东莞,突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制度特点”,强化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的“引才重点”,攻克“人才名利双收”的“激励难点”,创建“东莞指数”成为东莞人才发展改革的“评价亮点”。政府可在人才流动、创业扶持、股权激励、专业资格互认、签证居留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最终形成与国际环境相仿、观念相通、文化相融的人才发展环境。例如,效仿跨境市场化引才的“杭州路径”,建立东莞-硅谷孵化器,通过跨境风险投资的方式精准引育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此举,不仅可以了解前沿信息、与最顶尖的人才交流,还可以实现外国人才 “属地化”。
       针对“人才难以在政府、企业、智库间有序顺畅流动”的制度障碍,借鉴国外“旋转门”制度的优势,打破体制界限,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此外,还可借鉴“硅谷指数”的先进经验,构建科学的区域人才发展的评估体系——“东莞指数”。
       此外,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认为,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所谓名就是荣誉,利就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回报,其中拥有产权是最大激励。他指出,要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让他们在自己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股权收益、期权确定、在资本市场上的变现,增加合法收入,甚至实现“一朝致富” 。激励机制改革要着力形成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的导向。例如,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出台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此外,产学研之间在政策层面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就能够快速顺畅实现,就可能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使他们“名利双收”。
       论坛还有专家表示,通观各地的人才引进,都存在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以中关村为例,尽管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引进了大批海外华人高端人才,但对外国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仍不够。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David Zweig介绍,近年政府对海归的政策主要分为三类,包括针对创业的企业家、大学教授科学家,还有在国外待1-2年的新海归。对于第一批人,虽然政策很成功,但是这批人回国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创造的机会。而政策对于第二批人不是很成功,最优秀的人还流在国外,对第三批人就遇到很多的困难。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怿认为要集聚较多的外国高科技人才来创新创业,加大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离岸基地建设力度,让世界一流的人才来去“零成本”、成功“高概率”、发展“高收益”。
       目前,中国科协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深圳、上海、武汉、苏州等4个离岸试点基地,其中深圳、上海和武汉离岸基地已经挂牌运行。汪怿建言东莞,结合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特色优势,探索海外人才咨询、创业、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专业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创立可推广、可复制的海外人才离岸创业范式。

编辑:管理员


Copyright © 2010-2016 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13773号

安全网站 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