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广东转型升级进入“脑力”时代
日期:2017-05-16 / 人气: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召开,广东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对2017年成长型企业人才扶持,开出最高达4万元/人的“红包”的东莞,其人力资源部门近日的电话几乎被“打爆”。这也是广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断强化人才战略的折射。这个过去依靠“三来一补”产业和大批廉价劳动力而获得经济腾飞的“世界工厂”,如今正将发展目光投向那些能够引领这个城市及其产业重新定位的高水平人才。
对于地处华南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来说,东莞的人才聚集政策并非孤例。目前,广东正试图加速劳动力供给结构的优化提升,通过“人才杠杆”撬动创新发展,从“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仅2017年以来,广东就有10余个城市相继出台创新性的人才政策,或是强化相关人才举措。
4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广东做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三个支撑”其中之一就是“广东要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事实上,高端人才“补短板”正是广东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实践。广东“补短板”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新型人才供给体系,使人才供给体系与创新发展相适应。
东莞样本:“人才型城市”
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瑜辉,是“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感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的核心成员。
该团队由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等多名海内外顶尖专家组成,主要从事射频识别、视觉感知、精密驱动技术与高端电子制造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2012年,该团队被东莞引进后,诸多科研成果开始落地转化。王瑜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该团队在人才进一步聚集、技术产品研发拓展和项目孵化等方面均有突破,一些核心产品技术被用到多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中。
王瑜辉说,2016年该团队的营收爆发式增至约7400多万元,为上年数倍。2017年预计还将翻倍。
类似案例并不鲜见。比如落户于东莞易事特集团的“智能微电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国际创新团队”,累计已为该企业创造约15.78亿元经济收入。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0%,位居珠三角前列;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17.3%和19.2%,领先于广东平均水平。
这背后,高端人才产生的新动能功不可没。东莞市人才办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高端人才集聚已成引领该市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劲动力。
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不同于过去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如今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还是高端产业培育,东莞都更突出高层次人才的支撑。
落实到实践中,就是东莞近年不断加码人才政策,过去6年至少出台19项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其中2016年高达5项,力度空前。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2012年东莞已启动实施“人才东莞”战略,提出打造“人才型城市”的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该战略启动至今,东莞已累计投入5亿多元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四类高端人才:中央“千人计划”专家、省市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及核心成员、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特色人才。
有力的政策,成功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和团队相继落户东莞。目前,东莞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130万,其中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累计达7.8万名,该市的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也高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陈亮指出,东莞侧重将高端人才往企业吸引,使得高端人才带来的创新成果得以迅速产业化,进而孕育产生出新经济动能。
从“汗水经济”走向“智慧经济”
事实上,高端人才短板也曾是广东诸多城市的普遍烦恼。
近5年来,广东在引进高端人才上做了大量工作。今年2月份召开的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更进一步明确,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壮大博士科研人员规模,营造人才聚集的环境优势,打造成汇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
在吸纳高端人才上,广东各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比如,5月9日广州启动实施“百名高端外国专家引进项目”,鼓励引进外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国科学院院士和知名专家,最高资助20万元经费。
按广州201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该市计划5年内投入35亿元,培养、引进和支持3500名各重点产业领域领军人才。
深圳也不断释放出人才“利好”信号,4月10日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草案)》提出,拟取消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入户的年龄限制。此外,深圳还计划“十三五”期间筹建供应30万套人才住房。
同时,早前佛山宣布德国汉诺威机器人学院的首个海外分支机构在该市挂牌,佛山将以此引进德国人才与技术体系;珠海则在4月16日启动“珠海优才置业计划”,对10类目标人才将最高减免50万元房款。
这些政策“红包”主要集中在对高端人才配套资助、创新创业扶持、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并且多为真金白银“砸入”。以各市对引进创新团队的最高扶持金额为例,深圳扶持高达1亿元、广州为3300万元、珠海为2000万元、东莞为2000万元、佛山为800万元。
广东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谷雨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当前广东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实现新的发展,为尽快满足经济发展对包括高端人才在内的创新资源的需求,各城市将目光投向外部,是务实而高效的选择。
陈亮观察,优惠政策外,各市公共服务、政务服务也是比拼焦点。他建议,各市应结合自身产业特色错位引才,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做好引导。
构建新型人才供给体系
短期的政策“红利”,对引入人才不可或缺。而从长期来看,广东更为重视从培育上下手来补长高端人才的“短板”。在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对应的补短板行动计划中,广东明确提出,要推进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建设,构建新型人才供给体系,使人才供给体系与创新发展相适应。
这其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就被摆在首位。
广东于2015年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希望撬动更多省内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人才队伍、科研服务与平台建设方面有实质性进步,进而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016年初,广东又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提出更为明确的“补短板”目标:看齐国内发达地区,到2020年,理工类大学生占比提高到47%,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理工类学科数量实现翻番。
今年3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宣布拟向省内12所高校投15亿元。至此,广东为此设立的50亿元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已分3年全部投入到对应高校的建设中。
同时,广东还致力于加快科研体制创新改革,包括打破科研人员不得办企业的红线、明确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归属和成果收益的分配、省属科研经费的“放管服”,力图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松绑”。
此外,广东亦探索中外合办大学。继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携手创办联合国际学院落户珠海之后,近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理莫斯科大学相继落地广东,目前广东中外合办独立法人大学占全国近半壁江山。其中,作为标杆项目、备受瞩目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今年将首次招收300名本科生,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
这推动了广东省内大学提升对创新驱动的支撑,尤其是加速产学研融合。原本隐身高校的大量科研成果、高端人才开始不断走向产业一线。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院士团队通过改造升级高分子材料制品生产企业传统设备,打破我国塑料装备长期依赖进口、跟踪仿制的局面;深圳大学刘剑洪教授团队独创制备高质量单层石墨烯技术,帮助企业打造全球石墨烯行业的领先地位。
“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高校处于最前端的基础位置。广东的重点产业需要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发创新的支撑,这也就需要高校能向企业输送科研技术能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
(via 21财经)
编辑:管理员